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

12/04第12堂課

由於早上把課都掉開了,所以聽了一整天的演講,實在有點累呢。

早上有三個議題分別是
1.趨勢,綠色藝術之發展概述
2.互動藝術經驗分享與觀點
3.藝術創作與重視靈性之生活趨勢

下午兩個議題為
1.創意與永續導向之設計教育反省
2.零能源建築

拿以上3個議題來討論:

綠色藝術重要性在於「人類住在都市與自然分開、自然遭破壞、能源流失迅速」→問題(起)
以這三點為出發點做到符合經濟利益及永續發展的觀念→目的(合)

所以在思考時候如何解決的幾點是→方法(承)
與當地居民一同參與→縮短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
使用環保可回收的物質作為作品原料→永續發展再利用
作品加入植物彰顯綠色藝術→強調綠色藝術的重要性

講師Bruce以自身創作為例子來說明→實做(轉)
一系列巨大雕塑作品以不鏽鋼為作品原料,以當地的食物或自然景緻為主題創作
用加拿大回收60%不鏽鋼沒有經過化學處理,只要鍍金就可以保存120年左右
不僅堅固還很環保。
Bruce另一個作品是兩支隻丹頂鶴(日本的保育類動物)
用金屬做結構支架,使用4000株植物一一栽種上去,較為特別是這些植物是當地居民
一起製作完成的,讓大家可以一起參與,加深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

我喜歡Bruce最後提到的一些觀念
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思考怎樣使藝術與環境創作長久、思考用無害環境的材料及方法、如何保存作品不意毀壞、保存作品期間如何不影響環境、當作品毀壞後如何重複再利用。

Bruce的論點一個接一個扣在一起成為一個循環,
平常人做一件創作時都不會設想這麼多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及參考的地方
因為這才是完整思考綠色設計,維護環境的好方法。
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也可以維護自然,不是很好嗎?


互動藝術
這不僅是一個新制的藝術,也是接納各種創新的設計藝術
講師Rober下定義為:
必須有人去看,且能與關者互動的
有物理性、實質的、可碰觸且不抽象
Rober舉兩個例子
第一:有一次他去參一個影像藝術的展覽,進去後感應器啟動,顯示一個立體人像,跑過來看看你最後再轉頭離開,使觀眾變成被觀看的人,反過來的立場非常有趣。
第二:有個博物館設置了一個特別的裝置,進去的人都會推入像是捷運進入車站的那個裝置
一個人進去使機械齒輪轉動一格,帶動另一大齒輪,可以使千斤頂往上一格,
人數達一定數字,牆面就會倒塌,誰也不知道何時會倒,讓所有觀者都參與藝術,可以盡一些心力,我覺得這觀念不錯。

Rober的互動藝術是為了「FUN」
演講中他展示他創作的影片,他讓一間酒吧成為藝廊,邀請詩人、舞者、行動藝術家、街頭藝人等等去表演,可以展現那一地區文化多元性,雖然這展覽並沒有賺到什麼錢,純粹回饋給大眾,我覺得這樣很棒,可能賺不到很多錢,但可以養活自己又能將「FUN」帶給他人不是很棒嗎?
符合設計準則的:有趣的、適用的





創意與永續導向
設計不是純藝術、不為自己立碑,設計是服務創意:為他人、大家、福祉、地球。
現在設計教育是受到德國包浩斯的影響,
強調理論卻忘記人文課程與工廠設備實作。
做大體規劃卻忽略細部問題,
像是材料部份通常是實做時才發現材料的種類多元及特性不同,須一一詢問才可找到理想材料,
講師胡寶林提到八個創意好習慣:
多元興趣、冒險膽量、豐富知識、快樂體驗、全球自省、努力專注、改變觀點、綜合靈感

如果可以走出教室、回歸真實、永續關懷、服務創意等方面發展
可以激發岀更多可能,誰說教室只能待在擁有一堆桌椅的地方,庭院能是教室、開放式空間能使學生不無聊。
胡寶林老師舉了一個不錯的方法:把既定的主題加一個否定詞彙出現更多可能
像是:
非客廳→自由廣場
非廚房→婦女平權
非主臥房→秘密花園
非教室→大樹教室、綠意講堂
非休息站、清水體驗站

用反向思考激發出的創意是很驚人的。
不要給既定的框框,跳脫常理思考,才能與眾不同
絕對不是模仿可以得來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